素质教育新论素质教育-研究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
素质教育新论
陈 磊 等著
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
图书在版编目 数据
! %
"#$
素质教育新论 陈磊等著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
& ’( ) *+,,-’.
/012 3456+74.7,-48
素 陈 素质教育
9: ; <: ; =: >: @,4,.+
?
中国版图书馆 数据核字 第 号
A/B !+,,-% ,,+.-6
出版发行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
)
地 址 武昌珞狮路 号
) .++
邮 编)@-,,3,
印 刷 武汉理工大印刷厂
)
开 本)383C76, .&.6
印 张).7’35
字 数 千字
)++,
版 次 年 月第 版
)+,,- . .
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
)+,,- . .
定 价 元
)@,’,,
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请向承印厂调换
! * %
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
! !
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
! ! "
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
# # # $ #
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%
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使受
! # # !
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
!
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
!
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
! %
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
’
&&
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(
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
! ! !
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 则捍格而
! % ! % !
不胜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 独
) ! ) ! )
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 教之
! ) ) % !
所由废也%
学记
&& ’ (
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
! ! ! "
大学
## $ %
在我看来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
!
能使学生之 思 不误入歧路 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动关注
& ’ ! "
的是 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以及人的内
! !
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质言之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
! ! !
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自己选择
" !
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"
## 雅斯贝尔斯
教学和教育过程是什么 这个过程包括三项内容 科学 技能
( ) * *
艺术 广义的教育 是一种多样化的过程 它既是接受教育的
++ ! !
人 也是实施教育的人经常充实和更新精神生活的过程 而且 这
! " !
个过程具有因不同现象而异的深刻的个性特点 无论什么教育原
)
理 在这种情况下十分正确 在那种情况下可能不起作用 而在第
! ! !
三种情况下则将有悖情理"我们教育事业的本质就是如此"
## 苏霍姆林斯基
序 *
序
读完陈磊教授送来的 素质教育新论 书稿 十分高兴 这是一
! " # $
本有新意的素质教育著作 我愿意为这本书作推介 并致祝贺之
# #
忱$
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家兴亡 人才为基 古人云 求木之
% # & # ’$ (%
长 必固其本 欲流之远 必浚其源 未来国际上的激烈竞争 归根
# & # $’ #
结底 是人才的竞争 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这又是教育的竞争 又是
# # # #
通过教育提高人才素质的竞争 而培养人才 既要传授知识 更要
$ # #
提高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教育是发展科
$ (%
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
#
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
# ’# % #
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
)
创新人才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 高等教育是教育战线的龙头 培养
$’ # #
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其重任在于高等
#
教育 因此 坚持教育创新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培养
$ # # #
) 素质教育新论
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
!
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"
高等学校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是提高
!
大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从 年开始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与
" #$$% !
组织下 大学积极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在工作中注意将传
! !
授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不断深化
& ! !
与推广 目前 为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 又积
" ! !
极在推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
!
质提高的同时 注重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教育 培养
! !
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 实践证明 在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素
" !
质教育工作 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顺应了时代的
! !
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"
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的丰富推动着理论研究的深入 随着大
! !
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 一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继出
!
了一批成果 素质教育新论 就是其中的优秀成果之一
!’ ( "
素质教育新论 是几位长期从事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理
’ (
论研究者 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探讨的智慧结晶 作者均是
! "
教育学 心理学 历史学 哲学的博士和硕士 撰写本书中 他们采
& & & ! !
用了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分析 表现了
! !
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见解 该书共分八章 内容涉及面广 语
" ! !
言流畅 文字生动
! "
作为一个新论 全书有许多优点 其一 紧扣时代脉搏 例如
! " ! " !
本书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历史考察 面临知识经济对我国素
!
质教育带来的挑战 认真分析了我国素质教育在现实中的失误等
! !
序 )
态度严谨 说理透彻 其二 信息量较大 时间跨度大 例如 对高
! " ! ! " !
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既有宏观的战略思考 又有微观的具体措
! !
施 对中西素质教育进行比较 既对中国古代有关教育的成功范例
# !
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又对西方有关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
!
析论"
当然 这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 有些地方还可以更尽善尽美
! ! "
但瑕不掩瑜 从总体上说 该书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观的实
! !
际操作意义的 对当前高校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
!
导价值 可以列为广大素质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参考用书 我深信
! " !
本书在读者的关心与帮助中 一定会不断得到完善 继续得到提
! !
高"
学无止境 再攀新高 这也是我对作者的进一步期望
$ ! %! "
谨为序"
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部高等学
&
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
年 月 日
’(() * *+
前 言 &
前 言
素质教育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从 世纪 年代
! "# $#
在中国出现这一名词 到现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词汇 并
! !
且转化为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行动 但是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
% ! !
它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 甚至素质教育的提法在逻辑上能否成
!
立 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早在 年 就有学者作过统
! % &’’( !
计 认为关于 素质教育 的定义至少已出现过 类 种 在以后
! ) * ’ &( %
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讨论中 对素质教育的含义又陆续出现了更
!
多的理解 所以 直到现在为止 还没有出现一个关于素质教育概
% ! !
念的权威表述 理论准备上的不足 对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带
% !
来了某些不利的影响 但是我们又不能等待理论研究得出完备的
!
结论以后再来实践 因为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
!
来已经充分暴露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不足 迫使我们必须对
!
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重大的改革 否则将会延迟我国经济建设的
!
步伐 进一步加大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回
! % !
’ 素质教育新论
顾素质教育概念在我国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过程 概括已经
!
达成共识和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 从学理和经验两个层面进行细
!
致研究和全面总结 从成功范例中找借鉴 从失误中寻教训 这对
! ! !
于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概念 推动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 是有极其
! !
重要价值的"
正是本着这样的共识 我们几位共同申报了湖北省科技厅关
!
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的课题 从定题申报到这部书稿的最终完成
! !
历时两年 根据课题计划 陈磊教授负责整个课题的主持及全书大
" !
纲的审定和全书的统稿工作 沈秀英教授从 素质 素质教育
# $ %&$ %&
中西素质教育比较 及 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呼唤 等方面进行了细
$ % $ %
致的分疏和比较 陶惠芬副教授总结了素质教育中的失误 陈磊教
# #
授 李进宏副研究员则对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宏观
&
思考 雷绍锋博士和朱吉吉博士分别从中国古代和西方两个方面对
#
素质教育思想进行了个案研究 张忠家博士和刘献君编审则对课
#
题的实施和资料的收集贡献了心力 两年间 我们以追求真理的勇
" !
气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忱 积极投身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中 我们
! "
几位术业有专攻 但又彼此互助 既有彼此间激烈的争论 尖锐的
! # &
批判 又有强烈的共鸣 高度的共识 最终形成的这部书稿 是好是
! & " !
坏 我们期待读者诸君的评说
! "
最后要感谢湖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 感谢责任编辑鹿丽萍
!
女士 如果没有她的精心编辑 本书就不会以此面貌呈现出来
! ! "
著 者
年 月 日
’((’ )’ ’*
SA97=97; f
!"#$%#$&
,
!’()$%*+#% -.(/0$1
234567849:67;<=473>=;
?7>3@73>=AB2345678
,
!’()$%*CD" -.(/0$1EF.G($0"#
H>6I6949:J=K=5ALM=97
NA45
O>69@6L5=;
,
!’()$%*C’*%% P !(//Q"*-.(/0$1EF.G($0"#Q*"R ".*E*(
ST455=9I=7AST69469U9AV5=:I=W@A9AM8XI=
J=M49:A9Y45=9769U9AV5=:I=WA9AM8XI=
,
!’()$%*Z".* Z(./$&0#-.(/0$1EF.G($0"#
O>AB=;;6A9452345678W:3@476A9
S3573>452345678W:3@476A9
O;8@TA5AI6@45[=457TW:3@476A9
,
!’()$%*Z0\% ]$*($%^0G_%Q/%G$0"#&"#‘R)/%R%#$"Q-.(/0$1EFa
.G($0"#0#b#0\%*&0$0%&
Y>=9:ABcA>5:[6IT=>W:3@476A949:67;dML4@7A9ST69=;=
2345678W:3@476A9
ef
J=K=5ALM=97AB?A@6=7849:W@A9AM8697T= ;7S=973>849:
t 素质教育新论
!"#$%&’()*+,%)--.*/."&,%!*.#.0!/%.12+3’)"!&*
4."%&+#)*+5)6#
A
789:;<=>?@ >BCC<DDEBFG@9H:F<DE=IH 78?J<D<KJC?<J;LB9F?;M
GNBC9;?IJ9JN?;DO<9;B=<D
$3’’.##P3-2Q)RS-.#
T.)"31.#)*+!"#U)-3.#)*+T)3-"#
A
789:;<=><V<J W<D;<=JX8?JY?JZDIELB9F?;MGNBC9;?IJ
T&3*+)"!&*&P"%!*(!*/#&P5.#".1*[3)-!"62+3’)"!&*
A
\")-!)*].*)!##)*’. 03R)*!#R 2+3’)"!&*
A
]&3##.)3 ^)"31)-!#"!’2+3’)"!&*
A
_.‘.6 _.R&’1)"!’2+3’)"!&*
A
abcdefghijgk 03R)*!")1!)*!#R 2+3’)"!&*
A
l)#S.1# 2##.*’.&Pm*!n.1#!"6
A
,)1-5.".1 T)R!-62+3’)"!&*
A q
789:;<=G?Z8; K 7IH:9=?DIJo<;p<<J78?J<D<W<D;<=JLB9F?;M
GNBC9;?IJ
r
_!PP.1.*’.#&P,%!*.#.5.#".1*2+3’)"!&*)-s1)+!"!&*#
T.)"31.#&P5.#".1*2+3’)"!&*)-].P&1R !*4&+.1*s!R.#
目 录 $
"!!!!!!!!!"!
! 目 录!
"! !!!!!!!!!"
第一章 素质 &&&&&&&&&&&&&&&&&& #$%
一 素质的概念和特征
’ &&&&&&&&&&&&& #$%
二 素质的结构
’ &&&&&&&&&&&&&&&& #(%
第二章 素质教育&&&&&&&&&&&&&&&& #))%
一 素质教育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&&&&&&&& #))%
’
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
’ &&&&&&&&&&&&&& #*$%
三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
’ &&&&&&&&&&&& #+)%
第三章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 &&&&&&&&&&& #,)%
一 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的挑战
’ &&&&&&&& #,)%
二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&&&&&&&& #-.%
’
第四章 素质教育中的失误 &&&&&&&&&&& #/)%
一 业务素质教育中的失误
’ &&&&&&&&&&& #/)%
二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失误 &&&&&&&&&& #$.*%
’
$ 素质教育新论
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
!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#$%&
第五章 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思考’’ "#(#&
一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实
!
行素质教育的影响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#($&
二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
!$#
冲击与挑战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#)*&
三 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
! ’’’’’’ "#+,&
第六章 中国古代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及其特点’’ "#,$&
一 中国古代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
! ’’’’’’’ "#,$&
二 中国古代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得失
! ’’’’ "#-+&
第七章 西方素质教育思想析论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$.&
一 西方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
!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$.&
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
! ’’’’ "$%*&
三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
!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($&
四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(*&
!
五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
! ’’’’ "$))&
六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+$&
!
七 卡尔 威特的家庭教育思想
! /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+*&
第八章 中西素质教育比较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*%&
一 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
!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*%&
二 现代西方教育改革的特点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$,%&
!
参考文献 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’ "%.#&
第一章 素 质 +
第一章 素 质
一 素质的概念和特征
!
一 素质的概念
" #
素质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至今仍在发展之中
$ %
在古汉语中 素质一词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人的天赋
$ %
素 的本义是指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 质 是指质地 品质 性质
& ’ $& ’ ! ! $
素质 则是指白色质地 可引申为事物的本来性质 品质 晋代张
& ’ $ ! %
华 励志诗 云 如彼梓材 弗勤丹漆 虽劳朴斫 终负素质 其意
( ) *& $ $ $ %’
是说 即使像梓木那样的优质木材 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加工制作
$ $ $
也会辜负它本来的品质 借此比喻一个人即使有天赋的才质 如果
$ $
不注意修养和学习 也会白白地浪费这种才质 在这里 虽然没有
$ % $
/ 素质教育新论
对素质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但已包含着素质概念的萌芽
! "
在现代汉语中 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 心理学上的概念 主
! # !
要指人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上的特点 年版 辞海 对素质一
"$%&% ’ (
词的解释是 素质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
) !
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 不能决
* !
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 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 素质也
" !
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
!
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+ 心理学大辞典 讲 素质
"’ ( !
是 有机体先天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 主要是神经系统
, ! #
脑的特性 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 .
! - "
世纪 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素质 的概念逐
/0 10 ! !, -
步突破了生理学 心理学的范围 而扩大到教育学 社会学甚至哲
# ! #
学的领域 在官方文件 新闻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中 人们越来越多
" # !
地使用诸如 人口素质 民族素质 职工素质 干部素质
, -#, -#, -#, -#
素质教育 等词语 在这种情况下 素质 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
, - " !, -
化 所以 年版 辞海 对 素质 一词的解释进行了修改 在基
" !$%1% ’ ( , - !
本保留原来的解释的基础上 增加了 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
! ,
特点和原有基础 一项2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对 素质 一词
- "’ 3 4( , -
则作出了如下解释 指事物本来的性质 素养 心理学上指
)+ *. *2
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5
"
+ 辞海 中 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
’ (3 4! $%&% ! /&%& "
. 朱智贤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
)’ (! $%1% ! 690 "
2 辞海 中 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版 第 页
’ (3 4! $%&% ! 8/00 "
5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年版 第 页
’ (! $%%6 ! $/07 "
第一章 素 质 7
在国外 称为素质的概念 如英文中的 德文中的
! ! !
"#$%&$#’#&(
法文中的 都是极其多义的 囊括性的概念 日本
! ! . /
)(*)+, )%’#’-",
权威的 新教育学大事典 认为 若从纯意义上规定有关素质的概
0 1 !2
念 那只是一种分析性操作概念 素质一般是作为与环境对立的概
! /
念使用 因此规定素质的本质性概念 与其把同环境对立的概念视
! !
为素质的本质性概念 还不如探求作用于环境的属性 它认为
! 3/ 4
各种倾向的综合体是素质 这种素质与体质 气质等同时形成人
2 ! .
格的基础 体质 气质以生物性 生理性要素为基础 素质具有广泛
/ . . !
的心理性倾向 素质分为身体性素质和精神性素质 特别是精神性
/ !
素质又被分为智力性素质 智能 感情性素质 气质 意志性素质
5 6. 5 6.
和精神活动三大类 而这些是概括属于此系统的各种能力 各种倾
! .
向 各种素质的概念 这一论述从人与环境的作用来理解素质 提
. /3 !
出素质是各种倾向的综合体 并对素质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有一定
! !
价值/
我们认为 在教育学中 首先应该把素质概念界定在人的范围
! !
之内 素质 即人的素质 不包含物 其次 人的素质概念有广义和
! ! ! / !
狭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 是指人的身体 器官及其机能上的特点 这
/ ! . /
种素质最初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但是经过后天的活动可以有很大
!
的改变 广义的素质 是指以先天遗传的生理特点为基础 在后天
/ ! !
环境 包括教育 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身体和精神各方面相
5 6
对稳定的品质结构/
广义的素质包含狭义的素质在内 狭义的素质是广义的素质
!
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的起点 在科学上 狭义的素质概念适用于
/ !
生理学 心理学领域 广义的素质概念适用于教育学领域 两种理
. ! /
’ 素质教育新论
解是相容的 并不矛盾 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学中采用了广义的素质
! "
概念而排斥狭义的素质概念 也不能囿于生理学 心理学上对素质
! #
的理解而指责素质概念的发展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 赋予同一词
" !
语以不同的内涵 这是常有的 正常的事情 重要的是我们在使用
! # "
这些概念的时候 必须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和界限 且加以说明
! ! !
以免造成混乱"
二 素质的特征
$ %
广义的素质概念具有如下特征&
第一 相对稳定性 素质的相对稳定性 是指人在一定发展阶
! " !
段上 其身体 心理 知识 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状
! # # #
态 人的素质是一个发展过程 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形成
" " !
新的素质 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 而是以原有的或本来的素质为
! !
基础 通过新的素质逐步积累实现的 在新的素质还没有积累到足
! "
够的程度以前 原有的素质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支配着人的行为
! ! !
这就是素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当新的素质积累超过原有素质的度
" !
成为一个人占主导地位的素质 一种新的素质就形成了 大学生的
! "
素质是在中学生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数年的努力 逐步积累而形成
! !
的 大学生毕业以后当了公务员 需要具备一些公务员特有的素
" !
质 例如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协调上下级关系 同事关系的
! ! #
能力等 他就只能通过学习和实践 努力地培养这些新的素质 从
! ! "
大学生素质形成到公务员素质形成以前 他的素质处于相对稳定
!
状态 人们从他的言行举止 处事行为中看到的 是一个大学生的
! # !
形象 到公务员素质形成的时候 人们看到的 则是一个成熟的公
" ! !
第一章 素 质 $
务员形象了 素质的相对稳定状态与人的发展阶段大体相当 但并
! "
不完全重合 因为年龄的增长 学历的提高 职业的变化等等 并不
! # # "
会立刻使人形成新的素质 认识素质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是设计教
! "
育目标的出发点 作为群体的婴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大
! # # #
学教育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等等 都应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而且这
# # " "
种目标都应与受教育者此前的原有素质状况相衔接!作为个体的
受教育者 其素质相对稳定的特性在内容 时间上差异更大 因此
" # "
必须根据各自的素质基础因材施教 不能一刀切
" !
第二 可变性 素质的可变性是指 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
" ! " "
人的素质可以发生变化 具有可塑性 人的素质形成有两种途径
" ! "
一是先天获得 二是后天习得 人的最初素质来自于先天遗传 其
" ! "
内容主要是生理上的特点和机能 可称之为先天素质 但人的素质
" !
主要是后天素质 是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无论先天素
" !
质还是后天素质 都不是凝固不变的 按照自然规律 人要经历婴
" ! "
儿 幼儿 童年 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等不同发展阶段 在每一阶
# # # # # # !
段 都有不同的生理 心理特点 环境的变化更是纷繁复杂 从政治
" # ! "
制度 经济制度的变化 到社会文化 教育制度 社会心理的变化
# " # # "
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素质 对人的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 促使人
" "
们改变自己 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人自身和环境这两个变数的
" !
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人的素质 当然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状态和同
"
一水平 即使通过先天遗传而获得的解剖生理特点 在环境和人的
! "
相互作用下 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更不用说后天形成的各种素质
" "
了 所以 认为人的素质完全取决于先天的因素 或者认为人的素
! " "
质一旦形成 就不会再改变的观点 是错误的 承认人的素质具有
" " !
& 素质教育新论
可变性 可塑性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 如果人的素质是
! " #
凝固不变 不可改变的 那么 素质教育就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了
! " " #
第三 阶段性 素质的阶段性是指 由于年龄 性别 受教育程
" # " ! !
度 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差异 人的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 处于
! " $
相同阶段的个人和群体 其素质具有大体相同的内容 处于不同阶
" %
段的个人和群体 其素质具有不同的内容 同一内容的素质 在人
" % "
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各不相同 例如 由于年龄
" # "
的差异 形成了婴儿 幼儿 童年 少年 青年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由
" ! ! ! ! %
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形成了小学生 中学生 大学生等不同的阶
" ! !
段 由于职业的差异而形成了学生 工人 农民 教师 公务员 科学
% ! ! ! ! !
家等不同的群体 对于个人来说 从事某一种职业也就是他人生经
# "
历中的一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 人的素质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婴
# " #
儿阶段 其素质的主要内容是先天获得的生理特性 心理素质刚刚
" "
萌芽 还没有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等等
" ! ! ! #
对于成年人来说 这些素质的内容都具备了 处于相同阶段的人
" # "
其素质具有大体相同的内容 工人 农民 教师 科学家都有其各自
" ! ! !
的素质内容 大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共产党员都具有
" "
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公务员都具有较强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
"
能力 等等 同一内容的素质 例如身体素质 文化素质 在人的不
" # " ! "
同发展阶段 其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 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正确
" " #
认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是科学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 只有
" #
针对素质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设计教育目标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
" "
果 如果用成年人的素质内容去要求小学生 用科学家的素质内容
# "
去要求中学生 大学生 用政治家的素质内容去要求科学家 其结
! " "
第一章 素 质 (
果只能是事与愿违!
第四 现实性 素质的现实性是指 素质是一种实然的 既成的
" ! " #
事实状态 而不是预期的 应然的状态 这种素质 是通过先天遗传
" # ! "
或后天习得而形成的 是人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已有的一种客观存
"
在的状态 亦即 辞海 中所说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 本来特点
" $ % &
和原有基础 现代汉语词典 中所说的事物 本来的性质 不过
’"$ % & ’! "
这种 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本来的性质 是分阶段的 不是一成
& ’#& ’ "
不变的 其中少数是先天就有的 多数是后天形成的 相对于后一
! " !
阶段来说 前一阶段的素质就是人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本来的
" #
性质 对于婴儿阶段来说 其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则是通过遗传获
!